本期主持人是吴说创办人 Colin,嘉宾为吴说分析师小刘 @defioasis;原 BitMEX 分析师、吴说英文Podcast主播尚 Shang @lasertheend;链上分析师、吴说顾问 「做表人小郭」@sankin_eth。
三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如何获得币圈的第一桶金,然后又如何踩中了币圈的第一个大坑,以及对目前行情的看法与自己当下的策略。
注意:本期内容纯属个人经验,不构成任何财务建议,个人投资行为与吴说媒体立场、工作无关,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巨大,请勿随意参与,请严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
以下为内容概要:
Colin:如何加入币圈?如何赚到第一桶金?
尚:我于 2018 年首次接触到比特币,我的背景是金融。起初,我认为进入华尔街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但在我大学三四年级时,我意识到该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强大背景的新人来说,很难打入内部圈子。恰逢这段时间,我发现了比特币这个领域。
我开始用自己的一些资金购买比特币,并且从 2018 年到 2020 年、2021 年这段时间,由于市场一直处于熊市,我没有出售任何比特币,而是专心学习,保持观望。
到了 2021 年,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接触到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这个概念。我注意到这个领域与比特币早期的叙事和玩法完全不同,涉及到智慧合约和流动性池等新颖事物,这些都与传统货币截然不同。
同年,我也比较幸运地在 Solana(SOL)的价格较低时投入了相对较大的仓位。此外,我还投稿了几篇文章,并最终前往新加坡,正式全职投身加密货币行业,工作了两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也遭遇了不幸,因为我投资的一些专案最终归零,例如 Solana 从一美元涨到两百美元后又跌到三十美元,Luna 从五美元涨到一两百美元后归零,还有 Stepn 和 FTX 等专案。现在,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空投机会上。
小郭:我大约在 2017 年开始了解比特币,那时我刚刚工作一两年。工作地点在福州,一座福建的省会城市,我意识到仅凭当时的工资很难在当地购买房产,于是开始考虑投资以寻求额外收入。由于我的工作与网际网路相关,我较为容易接触到比特币或者更广泛的区块链技术资讯。
我记得非常清楚,2017 年 9 月 1 日,我下定决心要注册火币帐户,那时火币在国内还可以正常使用。但在注册过程中,需要进行 KYC 认证,包括提供身份证资讯和自拍头像,这让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一个陌生的平台需要这些个人资讯,因此我没有继续完成注册。
三天后,即 9 月 4 日,政府释出了针对加密货币的政策,我当时想,幸好我没有投资,因为比特币似乎被打压了,可能会消失。但到了 12 月,我偶然看到比特币的新闻,发现其价格相比 9 月 4 日已经翻了近十倍。这种潜在的财富增长吸引了我,于是我开始注册其他交易所,参与到当时比较热门的 EOS 等专案中,正式加入币圈。
至于所谓的 「第一桶金」,我并没有这种概念,因为这几年来我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地方工作赚钱,持续地投资于加密货币圈。不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我并没有经历过巨大财富的增长,或者说对于一次性的大额投资,我目前还没有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小刘:我在 2020 年 3 月 12 日前后接触到加密货币。当时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在家无事可做,本想探索做空黄金的机会,但发现国内操作较为复杂。在浏览网页时,偶然间了解到比特币。初入币圈,我正赶上了那年 3 月 12 日的市场大跌,感到颇为震惊。
在 2020 年的剩余时间里,我主要从事合约交易,最初是在 Bitget 平台上操作,并经历了短暂的高收益,例如两天内收益增加了 17 倍,但随后又损失了回去,进入了一种混沌状态,直至年末。
我加入吴说后开始研究专案。2020 年 12 月 25 日圣诞节那天,我对未来的投资进行了深思熟虑。考虑到当时 DeFi 领域的火热,我决定投资于链上 DEX,认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那晚深思熟虑后,我在凌晨 3 点多买入了 Uni,并将所有的资金 —— 大约 5,000 元 —— 全部投入。
不久后,该投资翻倍,两个月内增长了十倍,我感到非常惊讶。到了 2021 年 2 月下旬,我的投资达到了十倍增长,我选择了卖出。
随后,我投资了 Filecoin(FIL),同样获得了十倍的回报。通过这两次投资,我的资产快速增长到了 50 万 元。然而,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我开始尝试多元化投资,但发现亏损更加严重。资产从 50 万元回撤到了 30 多万元。在 2021 年下半年,Axie Infinity 引发了链游热潮,我决定投资于一个游戏平台 Mobox,将剩余的所有资金都投入其中。这笔投资也获得了十倍的回报,使我的资产一度达到了 300 多万元。
然而,由于我之后的投资思维,导致了大幅回撤。在 2022 年,我在投资 Stepn 的各类仿盘失败后损失了几十万元,整个熊市期间,我未能改变重仓投资的策略,导致了更大的亏损。直到 2022 年年末,我才开始调整投资策略。进入 2023 年,我一直保持低调,但市场的持续下跌导致了进一步的回撤。
到了 2023 年下半年,我重新关注到 Ordinals 专案,并认为它可能代表比特币生态的一个新起点。我从六七月开始定投 Ordinals,至今已获得十倍以上的回报,挽回了一些损失,尽管距离之前的峰值还有一段距离。
Colin:小郭,坊间传闻你不是最近在这个铭文上这个收益颇丰
小郭:我觉得那还好吧,其实大家看铭文这个故事,什么百倍、千倍故事,感觉很夸张,但是我们自己相对深入这个社群,你就会发现,其实它的资金容量非常的小,它不可能有很大的资金去做这些事情,它其实跟最近刚发这个 stark 空投一样,就很多人看到别人有 1 千个号,1 万个号。
那你可能不知道他这 1 千个号、1 万个号背后的付出的成本有多少,他只是告诉你他当下赚了多少钱。我觉得从我的角度来讲,铭文的投入成本和还有它的资金容量其实在链上来说目前都是非常小的。
如何做到 10 倍涨幅才卖?
小刘:我个人在做投资决策时,总是非常谨慎。我不会轻易出手,除非经过大量研究,确信某个币种是一个好的投资范围。在我看来,只有当一个专案有著大约十倍的增长空间时,比如我对 Uni 和 fil 的看法,我才会考虑投资。我现在的渠道投资也是这样,绝不会轻易重仓。我总是在长时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之后,才会做出重仓的决定。
小郭:在投资界有句老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卖出往往比买入更难。像全凯提到的,他根据市值来评估投资,但我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常关注市值(Marketcap),忽略了全流通市值(FDV)。有一种说法,在牛市中,我们应该只关注流通市值。
很多专案,比如早期的 Solana,流通市值很小,但 FDV 很大,这种差异让我错过了很多机会。举个例子,Link,我因为看到它的全流通市值(FDV)很大,还在它涨到十几美元时做空了它,结果损失惨重。
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谁在买这个币?加密货币市场基本上是玩家间的对抗(PVP),看买的人多还是卖的人多,他们是否愿意买卖。
一个好的方法是观察你周围的人,你关注的市场热衷者的态度。如果你认为一个专案很好,但很多人不知道或不了解,那么在当前的加密市场环境下,这个专案未来很可能会被炒作。即使是 FTT,尽管最终归零,但在下跌过程中也有人炒作,Luna 也是如此。所以,我会观察有多少人在吹嘘某个专案。至于我,我特别喜欢汽车,在牛市时,每次浏览保时捷网站或考虑订车时,我就会意识到,可能是时候卖出了。
踩过最大的坑是?
尚:我想分享的两个经历,实际上都与信任相关。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 Terra Luna 的事件。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 —— 实际上,我总体上还是赚了 —— 但它给我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对于那些不太了解 Terra 和 Luna 专案的人,我简单解释一下,它是一个稳定币专案,具有明显的庞氏结构特征。他们建立了一个稳定币,这个稳定币是通过另一种币铸造的。在牛市中,如果大家都使用这个稳定币,母币的数量自然会减少,需求则增加。
这个专案因为执行力强,确实吸引了很多能与现实世界相联络的案例,比如 Anchor 实现了 20% 的固定利率。但最终发现,这只是一个庞氏骗局。包括我在内,许多机构,如 3ac 和 Delphi Digital,都被这个故事吸引,我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是因为我们信任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叙事。
我们认为即使短期内发生脱锚,因为大家信任这个专案,不会轻易做空它。但最终,当这个专案崩塌时,我们意识到这只是众人推墙而已。这对我来说,是相信了一个有潜力改变世界金融系统的专案,但由于专案方的问题和市场因素,最终归零。
另一个案例是 FTX,我也相信了 SBF 的背书和他的影响力。但最终发现,整个组织就是一场闹剧。我将一大部分抄底的资金放在 FTX 上,这打乱了我的投资计划。这两个案例都与加密圈的根本原则相关,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小郭:关于我投资的转折点,其实也不算是我遇到的最大坑,但确实是对我对整个行业认知的一个重大转变,那就是 Luna 的事件。我不是 Luna 早期的投资者,也不是那些早期投资 Luna 然后等它涨起来的人,更不是 UST 质押者。我参与 Luna 是在它暴跌之后,记得它因为增发从 100 多美元跌到了 5 美元左右,我当时冲进去抄底,认为这样一个市值百亿的超级公链专案,一天之内跌去 90%,肯定会有反弹。
但这次事件深刻让我意识到,二级市场的价格其实是虚幻的。Luna 大量增发,市值其实没有跌那么多,但价格跌得很夸张。我当时并不是很了解 Luna 的整个机制,对链上的东西也不太熟悉,就用在交易所平常的视角去买入 Luna。结果,因为做的是合约而非现货,我的仓位很快就没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件事之后,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了解链上资料和专案本质。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深入学习链上的知识,进行资料分析和专案解读。同时,我对二级市场价格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意识到它有很大的欺骗性。以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例,虽然在上一轮牛市中它们的涨幅看似相似,但以太坊的市值增长实际上比比特币多,因为以太坊的通膨率更高。现在的以太坊甚至可能会通缩,但比特币的总流通量每年仍在增加。
因此,如果在下一轮牛市中,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市值涨幅能达到相似水平,以太坊的二级市场价格涨幅一定会超过比特币。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很难接触到货币发行的渠道,所以应该更多关注我们持有的币在二级市场应该如何持有。
以 Doge 为例,虽然它是一个受欢迎的 Meme Coin,但其每年的增发量很大,很多涨幅其实被矿工稀释了。总的来说,Luna 事件是我对投资感觉和对整个行业理解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小刘:在 2022 年熊市期间,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首先,我在 22 年上半年投资 Stepn 的仿盘专案时亏损严重,随后下半年转向 NFT 市场,尝试投资一些二三线的平台币,结果同样亏损惨重。这一系列经历让我对自己的投资风格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我倾向于采取比较激进的投资策略,即买入并持有直到达到目标后再卖出。
然而,这种策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前提是必须要正确判断市场周期。在 21 年的牛市中,这种方法能够让我顺利实现目标。但是在熊市,买入的资产可能会持续下跌,导致重大损失。除了周期判断外,我还意识到投资的赛道标的选择也非常关键。我曾投资 Stepn 仿盘和一些二三线 NFT 市场的平台币,并没有选择那些赛道中的龙头资产。龙头资产即便在熊市也可能会有跌幅,但其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其他资产。
因此,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二级市场投资时,我尽可能会选择该赛道的龙头代币。这种策略帮助我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对当下行情的判断及采取的策略是?
小刘:我已经投出了大约百分之五六十的仓位。我认为我们现在肯定处于牛市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可能从去年末就已经开始了。去年六七月份,我一直在定投 Ordinals(Ordi),计划长期持有,直到进入更大的牛市。
此外,我还投资了一些其他龙头资产,比如最近很火的 LRT 及其之前的 LST,我认为 Pendle 是这个赛道的龙头资产,也打算长期持有。我的核心仓位已经配置好了,后续可能会关注一些潜在的空投机会。总的来说,我相信现在是牛市的初期。
小郭:我先谈谈 Blur 这个事。其实,我并不算是个合格的 NFT 玩家,我对 NFT 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买了很多小图片,现在几乎没有流动性。但是,我竟然投资了一个 NFT 交易平台的代币,那就是 Blur。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有用过 Blur 做 NFT 交易,我还是用的 Opensea。那我为什么会去投 Blur 呢?完全是因为我从链上资料分析的角度出发。
我经常观察整个以太坊网路的 Gas 消耗量,看哪些合约每天都有人在用,哪些合约使用量比较大。这里大致有三类,以太坊上最大的 Gas 消耗者是 Uniswap,这个属于流动性 DEX、然后就是各家的 L2 定序器的资料播报、其次是其它。
在其它这些合约中,我发现了 Blur 这个标的。我开始研究,发现这个代币的市值还是比较低的,当时投资的时候 FDV 大概只有 10 亿左右,但它的交易量和使用者在 NFT 交易平台里的市占率可以说与 Opensea 旗鼓相当。有些方面指标落后,有些指标超前。所以我觉得这种 10 亿估值,并且有这么强的使用者基础,这种代币从社群角度来说是比较有希望的。
除了 Blur,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持有比特币是最政治正确的选择。我记得有位 KOL 说过,不管你的仓位怎么变,你都要把 50% 的投资放在比特币上。因为比特币就是大盘,当大盘涨跌时,你的大部分仓位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样就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做出过于急躁的决策。
这并不意味著它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至少它会给你一个心理优势,让你不会急于投资一些你还不够了解的专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投资自己能理解的东西。自从我开始学习和分析链上资料之后,我评估专案或公链,都会优先从链上资料的角度去切入,这让我的投资决策更加自主一些。
Colin:现在怎么看待铭文赛道?
小郭:关于铭文这件事,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因为没有实际参与过,所以会以一种整体的思维来看待它。但我个人认为,铭文字身或者说 BRC20 并不是最关键的点。
对我来说,最核心的是它代表的是比特币上的资产,这才是最重要的。我对比特币上的资产,比如商品之类的资产的关注,并不仅仅局限于铭文。虽然现在大家可能会把它们称作铭文或 BRC20,我认为这种分类方式并不恰当。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比特币上的资产。
我们知道,以往大部分非链上的资产,比如 dApp 或 Token,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以太坊的 ERC20。就拿 CEX 上的 Token 来说,可能有七八百种都是 ERC20,它们并不属于其他链。从 2017 年 ICO 兴起之后,ERC20 标准的 Token 几乎占据了所有山寨币投资市场的百分之八九十。
而比特币,除了转帐功能之外,似乎没有被大家看重。尽管早年也探索过一些方案,如 USDT-OMNI,但并没有将发币的权利下放给普通专案方。自从 Ordinals 和铭文出现后,大家开始重新关注比特币上的资产。
我认为,如果比特币上的资产和网路活动不繁荣,其他网路想要超过比特币的繁荣,从长远来看是很难的。这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如此。
Colin:比特币的核心开发者好像不希望在比特币网路上发行资产
小郭:我怎么看这个事情呢?对我来说,比特币相比现在的以太坊和 Solana,它更像是一个更大的公地。为什么要在乎所谓的比特币核心开发者说什么呢?
比特币是属于大家的,不是某个人独有的。如果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某一天做出了一些不那么好的决策,或者做出的决策真的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他们肯定会被使用者抛弃。我们来到区块链世界,不是来听某些人高谈阔论的。我认为,真正理解比特币、真正信仰比特币的人,不会太在意核心开发者们具体说了什么。关键还是要回到使用者身上,使用者到底需要什么?
比如说,Ordinals 专案为比特币带来了多少新地址、多少新使用者,这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对矿工来说,整个网路的手续费繁荣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在投资方面,我之前忘了提的是,在新的周期里,我们不能只关注老资产。回头看看,比如 2017 年那些火热的资产,现在可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只剩下比特币和以太坊还在。到现在,很多新使用者可能都不知道 YFI 是什么了,它可能是 DeFi 夏天开始时第一个让散户狂欢的专案。大家可能已经忘记了 YFI、忘记了 SUSHI 是什么了。
我们这个行业对新专案的接纳度很高,但他们的淘汰率也非常高。不断有新的资产、新的玩法出现,推动这个行业的技术或理念迭代。但最终,大部分还是会回到比特币上,我认为是这样的。
尚:去年我一度认为 Crypto 真的很没意思,感觉就是一堆诈骗,大家都在炒 MEME,越来越少的人关注比如比特币、以太坊和 DeFi 这些背后对世界的意义。那时候,存活下来的人都在关注像土狗币这样的东西。但后来我想,这可能就是市场的一个环境。不同的是,今年比特币 ETF 获批了,我们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专案,比如跟 RWA 相关的,这些可能会吸引到机构。
对我来说,最大的指标就是有多少新人,有多少新的资金流入 Crypto 市场。2021、2022 年因为大家领了救助金,很多人就来到了 Crypto 世界。即使 Crypto 不是那么完美,它依然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在 AI 的冲击下,人们可以在这里利用闲暇时间赚取更多的钱,参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作为投资,我觉得最保险的方式是参与空投。现在很多专案需要发币,他们募集了太多资金,有太多相似的专案,导致了供给侧过剩。每个人可能关注的专案至少有 10 个以上,几乎没有专案会不考虑发空投的,这几乎成了行业的共识。
特别是 Blur 的第一期空投之后,使用者相对于专案的数量来说还是很稀缺的。所以,参与空投或一些明牌的投资机会是有利可图的。比如 Blur,我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就通过借贷平台撸了将近 10 万个 Blur。然后还有像 Jupiter、JTO 这样的空投,都是风险极低甚至无风险的机会。我认为,这种情况在未来的周期里可能还会持续发生。